在台灣,土地公是常民生活與普羅文化最重要的意象,這次暑假小旅行來到位於桃園市的「土地公文化館」,認識體驗與百姓生活緊密結合的土地公文化!
2017年7月4日,週二,下雨天
福德正神,是管理土地的神明,閩南人習慣稱「土地公」,客家人則稱「伯公」,雖在眾神格屬位最低,但庇佑卻很廣泛;久之,土地神就成為信眾最多,祭祀最頻繁的神明。
「土地公文化館」是全台第一座以土地公信仰為核心的展館,文化館一樓打造了間非常特別的土地公廟供民眾祈福,不點香也不燒金紙,心誠則靈!
《2F常設展區》
文化館的二樓和三樓是常設展區,主要的參觀空間就位於這兩層樓,而四樓則規劃為特展區。走上二樓首先來到大廳與服務台,工作人員很熱情的遞送了三張開館紀念卡,保佑闔家平安,萬事如意~
導讀土地公,文學中的土地公信仰~
土地公的諺語~
這年頭神明不好當,也得跟隨時代進步耍Q扮萌,拉近與信眾距離,土地公爺爺公仔~
虎爺公仔~
小鬼頭放暑假,土地公FUN暑假~
兒童文化館內的Q版土地公和土地婆,祂們喜歡吃什麼呢?
文化館最有趣的就是互動遊戲的設置,好玩又可以長知識~
二樓另一邊是桃園開發史與土地公信仰,桃園處處土地公可謂名符其實,桃園區平均每平方公里有7座土地公廟,分布密度高居全台之冠~
清康熙55年(西元1716年),福建省漳州人阿英師肩挑福德正神神像來桃園十五街庄,是桃園最早有祭拜土地公的記錄~
先民渡海開墾拓荒,胼手胝足,有感對土地的依賴,除了原鄉的媽祖、王爺信仰外,土地公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~
《3F常設展區》
三樓的土地公造像及建築藝術,可以看到土地公造型與材質多樣化的演進~
土地公的穿著也會隨著物質的進步、信眾的文化,甚或工作的性質而有所不同~
土地公廟從一粒石頭到三粒石的石棚造型,從石造小廟、墓塚型、馬背式、燕尾式到現在各式各樣的華麗廟宇,許多都有上百年的歷史~
台灣各地的土地公廟~
土地公廟對聯~
別忘了體驗少見的土地公版畫拓印,還能蓋上鋼印~
這個土地公廟建築裝飾超好玩,點選左方選項,右方廟宇相對應的位置就會閃閃發亮,聽過好幾次廟宇介紹,沒有一次像這個互動裝置這麼清楚好懂的~
三樓另一邊是土地公節日慶典及科儀活動,熱鬧非凡的土地公祭祀活動,而布袋戲、歌仔戲及陣頭,更是廟會氣氛的亮點~
歌仔戲台前小孩蹲於地上玩打彈珠遊戲,後方還提供歌仔戲服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玩一下變裝秀~
每次看到滿布牆面的燈籠都會凝視許久~
再往前是海外華人土地神信仰,大陸、港澳、新馬等華人聚集之地都存在土地神信仰,稱呼或祭拜形式或許會有些許不同~
有機會拜訪土地公文化館,跨越族群與宗教界線,以藝術角度,欣賞各式傳統工藝與民俗表演活動,也是項不錯的常民文化體驗之行。
地址:桃園市桃園區三民路一段100號
電話: 03-3366860